0

浏览

7367

文章

226

篇1:行星合月怎么合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行星合月”发生时刻,行星和月球正好运行到同一赤经上。地球上同一地理经线地区会出现行星与月球赤经相合并同时到达中天的现象,当行星与月球相合至一个很细小的角度时,地球上部分地区还会发生月掩星的现象。

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大约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合月”现象。视觉上来看,合月之时也是行星与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如果发生合月时,月球和行星的视赤纬也比较接近,地球上部分地区还可能看到月掩行星的景象。

除了行星合月,还有恒星合月、行星合恒星、行星合行星等,这些天象中的“合”字都有相同的意思,指相关天体地心视赤经相同。

与行星合月类似,还有个经常被大家提起的名词,行星伴月。只不过伴月不算是天文学名词,只能算作俗称,泛指行星与月球看上去较为接近的现象。几颗行星合月日期较为相近的情况下,夜晚容易看到多星伴月的景象。

具体到2月的几场行星合月,比较适宜观赏的是土星和火星合月。胡方浩提醒,结合月亮、太阳和行星的起落时间,10日土星合月可选在黎明时观看,19日的火星合月则适宜在日落后至上半夜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行星是什么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随着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已被重分类为矮行星)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6年5月8日,人类已发现2125颗太阳系外的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太阳系最大的行星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木星作为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体积超过地球的1000倍,月球的数万倍。行星直径:142,984公里(赤道),质量:1.90*10^27千克。

木星的质量等于其他八颗行星的质量,这个体积和质量足够牛x,更强大的还在后面。木星和其他巨大的行星一样,没有固体表面吗?表面是一个非常厚的云,厚度可达1000公里左右,几乎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携带到木星的云表面。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为什么是气态行星?因为木星的表面覆盖着一层非常厚的大气分子。

这种气体分子主要由氢组成,但随着大气深度的增加,氢逐渐转化为液体,在特殊条件下,在木星大气层上形成液体金属氢保护层。

这种保护层相当于我们的臭氧层,但比臭氧层强得多。毕竟,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保护层,在保护木星内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木星的核是由硅盐酸和铁组成的。据科学家估计,木星光的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十倍以上。想象一下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的质量。

木星到底有多大,小编有一组详细的数据,木星的质量有1.900e,赤道半径在71.5km,木星的平均密度为1.33gm/cm^3.距离太阳约7783万km。

木星的大气压力约为0.7bars左右。其中,木星大气中的氢含量占所有气体的9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木星的温度很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NASA首次观察到“吞噬一颗行星”的年轻恒星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CNET报道,一颗年轻恒星刚刚在距离地球约450光年的太空中享受了一场“行星盛宴”。这颗恒星被称为RW Aur A,自1937年以来一直被天文学家研究。“几百万年”意味着RW Aur A星仍然非常年轻,这可能使天文学家能够理解恒星和行星在其演化的早期阶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数据,在过去的80年里,RW Aur A经常在一个月内看到昏暗的光线。然而,从2011年开始,RW Aur A的光线将更加频繁地变暗,持续更长的时间。一个研究小组利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持续观察这颗恒星,以更好地了解发生了什么。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非常灵敏,能够探测到这颗年轻恒星发出的X射线强度。通常,像RW Aur A这样的年轻恒星被厚厚的尘埃和气体包围,这改变了恒星发出的x射线的强度。通过允许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观测RW Aur A,可以获得数据来帮助天文学家确定原始行星盘中存在的物质类型。

7月18日发表在《天文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可以探测到RW Aur A附近的大量铁元素。之前的测试没有显示出如此高的铁含量,因此研究小组不得不努力解决铁元素可能来自哪里的问题。该小组推测,大量的铁来自一颗行星或小行星——RW Aur A周围的空间与另一颗行星碰撞。如果其中一个行星富含铁,碰撞将导致铁被喷射到太空。

领导这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库弗利天体物理学和太空研究所的汉斯·根特说:“如果我们对数据的解释是正确的,这将是我们第一次直接观察到一颗年轻恒星吞噬一两颗行星。”

天文学家接下来将研究RW Aur A的x射线特征如何随时间变化,提供关于可能的行星碰撞类型的线索,或者揭示铁异常的全新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太阳系外首次发现水云:行星局部有云似地球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26日称,科学家宣布可能首次在太阳系发现水云。这是在距离地球7.3光年的一颗褐矮星上发现的。棕矮星是一颗尚未演化成恒星的气态巨行星

如果是真的,这将是未来发现类似地球的可居住行星的重要一步。

这项发现是由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杰奎琳·法赫蒂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的。

这颗褐矮星,WISE J0855-0714,是已知最低的褐矮星,温度在零下48摄氏度到零下13摄氏度之间。

法赫蒂使用智利的麦哲伦巴德望远镜合成了151张褐矮星的近红外图像。结果表明,这颗气态行星的颜色与大气中有水冰云的棕矮星的预测模型一致。

尽管以前在太阳系外的行星上发现过水蒸气,但这是第一次发现水云。

研究人员认为,多达一半的行星被云覆盖,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像地球一样有云的行星。

即使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也只有地球和火星有水云。然而,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大行星由于温度低,被怀疑是水云覆盖。

找到有本地云的行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知道的大多数有云的行星(如金星和木星)完全被云覆盖,所以我们看不到表面。

法赫蒂在美国周刊《科学》上说:“自从这颗行星被发现以来,我一直对它着迷。在望远镜前我从未如此紧张过。我从未如此渴望清晰的观察条件。”

经过三个晚上的观察,法赫蒂终于有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

一些天文台(如计划于2018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进行后续研究以证实这一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天王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行星吗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在晴朗无月的夜空中,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能看到最暗的星是6等星。天王星最亮时的星等是5.5等,比六等星要亮60%左右。按理说,它早就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不知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中,竟会无人注意它!

一直到1781年,英国一个音乐师威廉`赫歇尔,在用他自制的望远镜作巡天观测时,发现了一颗特别的天体,它有一个隐约可见的绿色视圆面。赫歇尔最初把它当作彗星,因为从来还没听说过行星能为人发现。但从接连的观测中,很快算出了它的轨道,证明它确实是一颗行星。这是在水、金、火、木、土等早为人们所知的行星之外,在18世纪第一颗被人发现的行星,也是肉眼能见到的最暗的行星。它被取名为天王星。

其实,在赫歇尔之前,并非真的无人见到过它。有很多“历史文献”曾经有过记载。甚至在1609年(望远镜还未指向天空),就已有人和它打过交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行星形成的具体机制引发科学家争议和困惑

全文共 2656 字

+ 加入清单

成千上万个不同于地球的恒星系统的发现解构了我们关于行星形成的想法。天文学家正在寻找一种新理论。

天文学家知道恒星和行星是由星际气体云形成的,但是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个理论如此美丽——核心吸积理论。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只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被用来解释太阳系的每一个主要特征。它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行星都以相同的方向围绕太阳运行,为什么它们的轨道几乎是完美的圆形,以及为什么四个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相对较小的致密天体,主要由岩石和铁组成。因为相同的物理和天文原理必须适用于整个宇宙,所以它预测其他恒星周围的任何系外行星系统将大致相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开始发现这些系外行星,发现它们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太阳系。木星大小的气体云以非常小的轨道围绕恒星运行,根据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其他系外行星以椭圆轨道运行,有些绕恒星的两极运行。行星系统似乎以任何不违反物理定律的形式运行。

2009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开普勒探测器探索行星,迅速将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增加到数千颗,足以让天文学家获得关于其他行星系统的有意义的统计数据,并打破人们一直接受的标准理论。人们发现,不仅有许多与太阳系不相似的系外行星系统,而且太阳系中也不存在最常见的行星类型,即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超级地球”。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天文学家格雷戈里·拉夫林说,模拟太阳系行星家族的方法“在探索系外行星方面没有取得任何成功”

这个结果引起了争议和混乱。天文学家开始尝试其他想法。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的诺姆·默里说,该领域的现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现在无法解释一切。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凯文·施劳夫曼同意这一观点。在研究人员达成新的共识之前,他们无法理解太阳系是如何存在于更大的宇宙框架中的,更不用说预测其他可能存在的星系了。

行星的产生

在探索整个理论的过程中,天文学家认为核心吸积理论有一个正确的部分:星际氢和氦云碰撞,直到其核心的密度和温度足以燃烧,因此恒星诞生,行星是恒星诞生的残余。

一些氢和氦云并没有直接成为新生恒星,而是围绕着它,围绕着恒星的赤道形成了一个薄而平的圆盘。这些气体含有一些较重元素的固体颗粒,如碳、氧、硅和铁。当圆盘冷却时,静电使这些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松散的组织,最终成长为直径几公里的物体,称为“小行星”然后是重力效应,这些小行星相互碰撞成碎片,然后聚集成完整的行星。当这一切发生时,周围气体的摩擦产生了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

核心吸积理论的过程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中心,唯一能在新生恒星的高温下存活下来的是高熔点物质,如铁和各种矿物质。结果是一个岩石铁行星的内部系统,整个圆盘中固体物质较少,质量与地球相似或比地球小。

然而,远离恒星的地方,圆盘的温度足够低,以至于比铁和岩石更富的冰可以被保存并积累成小行星。当小行星增长到地球质量的10倍时,它们开始吸入周围的氢和氦,并迅速积累成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大气体行星,它们的质量是地球的几十倍或几百倍。它们不会停止生长,直到它们从轨道上吸出气体。

奇怪的行星

核心吸积理论完全符合太阳系的情况。然而,在1995年,瑞士观察员报告发现了第一颗清晰的系外行星,标准模型似乎有点不同。对其恒星Pegasi51的精确测量表明,该行星的引力已经产生了微小的反复变化。数据显示,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50倍,接近木星的一半。这清楚地将它归类为一颗巨大的气体行星。然而,这颗行星以4个地球日的周期围绕恒星旋转,距离恒星只有750万公里,这表明气体圆盘形成时其周围的温度达到了2000K,但是冰和气体在这个温度下不可能存在。“就好像我们发现了不该发现的东西。”马里兰大学天文学家德里克·理查德森说。

天文学家称它为热木星。他们很快发现了如此大的一群系外行星,并发现了其他奇怪的事情:WASP-7b绕其恒星的两极而不是赤道旋转;HD80606D的轨道高度为椭圆形;HAT-P-7b的轨道方向与其恒星的自旋方向相反。

到2000年,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30颗系外行星。200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30。然后美国宇航局发射了开普勒来寻找系外行星。开普勒通过探测物体穿过恒星时恒星光线的微弱变化来确定行星。与径向速度技术相比,这种方法可以找到更小的行星,给天文学家找到其他类似地球的行星的机会。开普勒至今已经发现了974颗系外行星,4254颗仍在等待进一步的地面测量。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在奇怪的系统中运行。例如,开普勒-56系统中的两颗行星分别是地球质量的22倍和181倍,并且都与恒星平面成45度角。开普勒-36系统中两颗行星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它们的运行周期分别为14天和16天。其中一个是岩石行星,密度是另一个冰行星的8倍。“他们为什么这么近?”理查森问道,“它怎么会如此不同?”

独特的地球

问题是如何解释所有这些行星系统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天文学家将从标准的核心吸积理论开始,然后添加那些在太阳系中没有发现的过程进行分析。超级地球很难解释。麻省理工学院系外行星的物理学家约书亚·温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超级地球没有一致的定义。"超级地球可能不是一只典型的鸟,而是一只企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福特对此进行了描述。

超级地球的大小需要解释。标准理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在现有的模型中,恒星盘的中心区域包含的物质太少,无法产生一颗接近超级地球的行星。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道格拉斯·林和他的同事们尝试的模型中,首先假设恒星盘的质量分布会因系统而异。林解释说,接下来就是“不断的迁移”。所有类型的行星都在盘外长到全尺寸,然后依次向内移动。

这个模型非常吸引人,但是迁移的概念让研究人员犹豫不决。建模者发现很难解释为什么迁移的行星会停在天文学家观察到的轨道上。温说,在模型中,他们没有停留在那个位置。也许最大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的太阳系与其他星系如此不同。为什么它不包括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的行星?

未来的观察可能会给出一些答案。开普勒的进展一直步履蹒跚,但上个月它获准继续搜索数据。它运行的时间越长,可以观察到的系外行星的轨道范围就越大。地面勘探项目开始使用改进的设备。从2017年开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中的太阳系外行星探索卫星(TESS)将探索天空中所有明亮恒星的行星凌日现象。候选系外行星的范围可能会让天文学家发现类似太阳系的星系。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继续开发他们的混沌模型。默里指出,如果当前的理论脱离现实,不再美丽,这也是一个科学理性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太阳系最大的行星 太阳系最大的星球排名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从已知的天文学知识来看,目前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一天大约只有10个小时。木星的半径为43440.7英里,是地球的11倍大。它距离太阳4.84亿英里,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组成,占其总质量的75%,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5%,岩核则含有其他较重的元素。木星的外表是由彩色云带和斑点织成的织锦,它的温度、压力和物质特征很可能过于极端,生物难以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最遥远的行星是冥王星吗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冥王星差不多已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因为在它以外的地区,物质已极稀少了。平均说来,冥王星离地球有59亿千米之遥。为了帮助我们想象它有多远,不妨举个例子:即使我们乘坐3分钟就能在北京、南京之间打个来回的宇宙飞船去冥王星旅行,那路上至少也得花20年。如果在冥王星上给地球挂个直通电话,最少也得过5个小时,我们才能听到电话铃响。这种“长途电话”,一整天也对讲不了几句话。

冥王星

巨大的距离也使太阳变了模样。在冥王星上已经看不到太阳的视圆面了,它成为天空中一颗比较特殊的恒星。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光点”特别明亮,小小的一点比我们的中秋明月还亮200倍,相当于一支100瓦电灯挂在1.5米高处。当然,比之地球上炫目的阳光,那是差得太远了,但看书读报还是可以的——如果你不怕冻坏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视野号任务的首席研究者认为冥王星就是行星,不是矮行星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新视野号抵达冥王星

两周后,7月15日,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号宇宙飞船将会遇到冥王星,它是这次旅行的主要目标。这是一个九年计划,飞行30亿英里,也是历史上最长、最远、最快的飞行任务

新视野任务的领导者艾伦·斯特恩说,快乐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已经穿越了整个太阳系到达冥王星的门口."

艾伦·斯特恩

在采访中,斯特恩谈到了新视野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即将揭开的太阳系秘密。以下是采访的重点:

新视野号和以前的探测器有什么不同?

“新视野”是一架非常高科技的小型飞机,重约1000磅(约450公斤),配有最强大的电池,可在首次侦察任务中支持科学仪器。目前,它非常健康,充满燃料,一定会按计划准时到达冥王星。”

探测器会返回哪些关于冥王星的照片?

“新视野发回的图像比地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都要好,我们会一周又一周地得到越来越好的照片。7月15日,在飞越离冥王星最近的一个点之后,由于我们拥有太多的数据,一个巨大的数据波将会连续16周从飞船上下载下来。”

图像是如何回到地球的?

“像其他数据一样,图像通过无线电以光速传回地球。由于冥王星距离我们30亿英里,数据传输需要大约4个半小时。”

“光波移动得非常快。尽管我们花了九年时间才到达那里,但收音机只用了四个半小时就回来了。”

图像能揭示什么?

“我们知道冥王星有大气和季节。我们看到一个极地帽。我们知道冥王星有五颗颜色不同、表面组成复杂的卫星。但是我们以前从未到达过柯伊伯带中这么小的行星。所以我们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很像人们第一次开始太空探索的时候。”

“第一次,火星任务没有期望找到火山和山谷,但它做到了。第一次木星任务并没有期望找到海洋世界和火山世界,但它找到了。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探索,这是最好的部分。在七月的几个星期里,我们将把一个小光点变成一个真实的星球。我们会带着每个人一起上路。”

认为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怎么样?

“这是另一个领域的人做出的决定——天文学,而不是行星科学家。我相信当你看到冥王星系统的照片时,你会同意我的观点。除了“行星”,你不知道还能叫它什么。"

发现冥王星上生命的机会?

“冥王星的表面非常冷——几乎零下400华氏度(大约零下205摄氏度)。但是在地球内部,你走得越远,压力就会沿着你上方的冰和岩石增加。在冰和水混合的地方,温度真的足以融化冰,在冥王星内部形成海洋,就像欧罗巴和我们发现的其他东西一样。如果有海洋,就有生命的可能。”

人们怎么能对冥王星如此着迷呢?

“你知道吗,这个问题我已经想过很多次了,我很高兴你会问。这很有趣——布鲁托几乎是他自己的品牌。这是最远的。在传统的行星中,它是最小的。它曾经遭到天文学家的诋毁。它总是覆盖你写在课本后面的所有问号。我认为孩子们能认出它,因为它更小,和别人在一起感觉很可爱。所有这些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即冥王星的魅力)。”

“当然,人类喜欢探索——就像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里的圣诞礼物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航海家号以来,我们从未做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计划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对一颗新行星的首次探索——给地球上所有的太空机构。因此,所有这些都让人们对美国宇航局飞越冥王星感到兴奋。”

-

蝌蚪先生编译自wbur,转载请注明来源蝌蚪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什么是行星?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aquq planet阿酷行星外星人面膜真假辨别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aquqplanet阿酷行星外星人面膜,非常适合换季时使用,能给你的肌肤瞬间补充能量。今天本网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aquqplanet阿酷行星外星人面膜真假怎么辨别?

阿酷行星外星人面膜真假

1.在面膜的背后直接印有温度计,大家验证真假只需要将面膜放在冰箱里面,一会就知道了。等温度计变色面膜达到最好的效果拿出来就可以使用了。

2.纸盒包装没有塑封的呢,千万不要被包装所迷惑,有塑封的那么一定就是假货了。

3.面膜底部是钢印的日期,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4.面膜背面的左上角还有一个二维码图案。

阿酷行星外星人面膜评价

韩星女星李成敏推荐,含有保湿弹力有效成分、向肌肤传递水分能量的水成面膜!真心真心真心真心是,1080°无死角的服帖,不服帖直播吃面膜!为了证明这款面膜的轻薄贴服,我刚敷完把面膜揭下来后直接揉成了球儿,好小一个球儿,对,就是图一那个黑煤球,我手是超级小的,在我手上还能那么小的一坨,可想而知有多轻薄咯!真心推荐这款面膜,还没下爪爪的赶紧收掉啊!

阿酷行星外星人面膜评测

补水效果超级好,如果角质层比较薄,鼻翼附近可能会有一些刺痛感,不过不要以为自己过敏,只是饥渴的肌肤正在大口大口吸收水分。味道真的不算好闻,面膜纸感觉还不错有点微微硅胶感,精华不多,敷完真的感觉脸好滑啊忍不住摸!惊喜!首先最亮的一点就是它的面膜贴,摸起来的手感有多滑鬼才知道,总之又软又滑腻好到不行,因为薄所以会有一层衬纸。这样的面膜纸贴在脸上真的是薄到感觉不到贴了面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十大恐怖行星 你知道几个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僵尸星球一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他很可怕。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星球,由于没有固定的轨道,很可能随时与地球相撞,使地球灭亡。开普勒-78b。它与地球非常相似。原来,这颗行星离中央恒星太近了,只有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的40%左右!它的表面温度高于2000摄氏度,行星表面已经完全熔化,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熔岩海洋,真的值得成为宇宙中十大最可怕的行星之一!

北落师门B行星。它是宇宙中十大最恐怖星球中最可怕的,因为这颗行星的星系和指环王中邪恶的索伦之眼一样!所以也叫索伦之眼和僵尸行星!就像魔鬼的诞生地!

系外行星TrES-2b。这是一个比煤还黑的外星世界,是天文学家发现的已知最黑暗的世界。它离地球很远,木星大小的气体巨行星。被潮汐锁定后,这颗行星只面向恒星,另一边永远是夜晚。

巨蟹座。靠近地球,只有40光年左右。科学家们发现55巨蟹座。ê神秘的外星液体从表面流出,超级地球内部可能有大量的物质。由于它非常接近恒星,表面几乎没有完整的地方,表面下方的液体开始渗出。

CoRoT-2a行星。这颗行星的特点与我们银河系的木星非常相似,也是一颗液态巨星。然而,它离恒星太近了,只有420万公里,不到太阳和地球距离的3%。所以说这是一个火球并不过分。它的表面温度就像火焰山!

系外行星Gliese。它是一个生动的行星,它强大的压力使行星像行星压力锅,虽然行星上有水,但仍然不可能有生命!因为如果你进入这个行星,你很快就会体验到压力锅里的感觉!

HD189733b。哈勃望远镜观离地球约60光年,发现这颗行星可能被恒星氢核聚变所笼罩,因为它们太近,表面完全烧焦。

Kepler-19b。科学家发现Kepler-19b轨道非常异常,时快时慢,这说明还有另一个神秘的天体影响着行星的轨道。其公转周期为9.半径约为地球半径23天.质量不到地球到地球的20倍.3倍。

钻石星球。它也是由碳组成的,尽管它不是那种元素C60,但这种元素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变成钻石,这是2010年才被发现的神奇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类有能力摧毁行星吗

全文共 2284 字

+ 加入清单

《星球大战》里的末日武器究竟有多强大呢?

在电影《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中,最终秩序想给银河系里的每个人一个教训。于是,在银河皇帝帕尔帕廷的命令下,一艘绪斯同级歼星舰从太空发射了一束超级强大的光束,炸毁了奇基米星。

你是否也在想:炸毁一颗行星需要多少能量?当然,这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即使并不真实,但计算起来仍然很有意思。

行星爆炸的视频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估算行星炸开后其碎片进入太空的速度。我们可以通过跟踪视频分析应用程序做到这一点。具体的想法是,先从电影中挑选出一些特定的片段,然后在视频的每一帧中映射它们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用像素来测量的,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缩放到场景中一个已知的对象上,从而转换成距离。然后,我们可以从帧速率中得到时间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是每秒24帧。假设场景是以正常速度拍摄的(即不是慢动作),那每一帧就代表1/24秒。有了位置和时间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速度了。

为了修正距离比例,这里将使用奇基米星本身的大小。这个星球有多大?谁也不知道,我们假设它的半径是1k,其中K =奇基米星的半径。是的,用我们正在测量的东西来定义单位看起来很傻,但其实在科学中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在人们知道地球到太阳的实际距离之前,该距离被设定为1个“天文单位”)。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只能测量物体垂直于摄像机(即画面平面)移动的速度。为什么?假设有一大块碎片朝摄像机的方向斜着飞来,那么在每一帧中,它会稍微向一侧移动,从而变得稍微大一些。但如果只画出该碎片的像素位置,就会低估它经过的距离和速度。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挑选三块碎片,它们从行星的边缘(如摄像机中所看到的)开始以不同的方向向外扩散。跟踪应用程序随后给出了碎片行进距离(从行星中心测量的每个物体的径向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图。

可以看到,它们基本上都是直线运动,每条直线的斜率(位置变化/时间变化)是径向速度,单位是K/s。绿色和蓝色物体的速度非常相似,大约是0.3K/s;红色物体开始是0.24K/s然后下降到0.08K/s。这可能是软件的误差;当一堆东西在周围乱飞时,很难在视野中追踪物体。在后来的一张照片中也观察到了一些碎片,发现它们的速度大约是0.4K/s。因为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所以可以用0.3K/s作为一个粗略的平均值。

跟踪应用程序随后给出了碎片行进距离(从行星中心测量的每个物体的径向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图

是快还是慢?这取决于K的值,如果这个行星和地球一样大,那么K就是637万米。用这个来转换速度单位,得到的行星碎片速度就是每秒190万米。这是超级快的速度,但仍然只是光速(3亿米/秒)的0.6%(这是好事,因为当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发生奇怪的事情)。

当然,如果行星的半径大于地球半径,那碎片速度会更高。这可能吗?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地球是最大的岩石行星,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像木星这样的行星要大得多,但它们没有一个结实的岩石表面,因此在它们爆炸时不会喷射出岩石碎片。

在太阳系之外,大多数已知的系外行星是像木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它们的密度很低,表明并非由岩石构成。不过,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类地行星。其中最大的一颗是开普勒-20b(Kepler-20b),其半径是地球的1.87倍。以这个尺度来测量视频,计算得到的碎片速度可达350万米/秒——仍然远低于光速。

这需要多少能量?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让我们从三个粗略的近似值开始。假设这颗行星和地球一样大,半径为637万米。我们也用地球的质量,5.972×10^24 kg,并假设密度是均匀的(当然实际并非如此)。

最后,我们假设所有的行星碎片都以50万米/秒的平均速度被抛出。这比视频测量结果慢多了。为什么要降低速度呢?因为视频中追踪到的可能是最快的碎片,处于爆炸的前沿。

根据这个平均速度估计,现在可以计算出爆炸的总能量,即所有飞行碎片的动能(K)(抱歉,这里用K来表示两种不同的东西)。这个总动能是m(行星的总质量)和v(碎片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函数:

利用地球的质量和对碎片速度的较低估计(50万米/秒),可以得到7.465×10^35焦耳的能量。举个例子,如果你从地板上抓起一本物理课本放在桌子上,那需要10焦耳的能量。想象一下,就在10后面加上35个0……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歼星舰的武器有多强大?

功率的定义是能量变化的速率,用公式表达即:

如果能量以焦耳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那么功率的单位就是瓦特。所以让我们回顾一下视频,估计一下歼星舰把所有这些能量送到地球上所需要的时间。在这里,假设时间间隔大约为10秒。

顺便说一下,这并不是激光武器,尽管Wookieepedia(一个提供《星球大战》虚构世界信息的网络百科全书)称它为“超级激光”。但如果是激光,那它将是隐形的。你可以在地球上看到激光束,因为光线会被灰尘粒子和其他东西反射,而在太空中,不会有任何东西散射光束,因此也不会有任何东西进入你的眼睛。你只会看到星球突然爆炸。

不管怎样,在10秒的时间内,能量变化是7 x 10^35焦耳,这就意味着功率是7 x 10^34瓦。

作为比较,你可以想象自己能利用所有来自太阳的辐射。这将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太阳向各个方向发光。你得在太阳周围装上一个巨大的球形太阳能电池板,就像戴森球一样。假设你可以做到,那么太阳的总输出功率将是3.8 x 10^26瓦。

没错,这意味着歼星舰的武器比我们的太阳还要强大1亿倍(10^8倍)。换句话说,最终秩序的那些星际飞船拥有数以亿计个太阳的能量。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但你知道汉·索罗会说什么吗?“永远别跟我说几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太阳系有哪些行星 太阳系包括哪些星球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主要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另外,在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

太阳系有哪些行星

所谓的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的所有受到太阳引起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太阳系中主要包括八大行星、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矮行星以及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由于太阳系中小行星没有名字,且数量比较多。所以,目前只看太阳系中主要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将冥王星踢出了八大行星行列。将其与谷神星、卡戎星、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组成了新的分类——矮行星。

其中,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其直径为142984km,而木星的质量是其他八个行星总和的2.5倍。由此可知,木星不仅是太阳系面积最大的行星,也是质量最重的行星。

而太阳系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水星的直径仅有4878km,其质量为3.30×10²³kg。虽然水星是太阳系最小的行星,但其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而人类所处的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远的行星,同时地球也是目前己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除此之外,地球还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年轻恒星会摧毁行星的大气层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外国媒体BGR报道称,天文学家证实了近年来大量新的系外行星的发现。每当天文学家确认一颗新行星的存在时,人们总是对这颗行星是否能维持生命感兴趣。对于许多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答案通常是否定的。这些行星的温度通常过高或过低,或者它们只是环境恶劣的气态巨行星。

然而,当一颗多岩石的系外行星离它的恒星有一段适当的距离,并且在所谓的“可居住区”内时,它仍然有生命的可能性。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快报》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解释说,即使是一些位于恒星“可居住区”的行星也注定会“面临残酷的命运”。

对于一个支持生命的星球来说,它需要某种大气。许多年轻的行星被认为在早期就形成了大气层。年轻的行星通常围绕年轻的恒星运行。科学家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一颗行星在一颗活跃的年轻恒星前“保持”大气是多么困难。

这篇论文解释了在M型矮星中,围绕它们的行星上的生命可能变得非常困难。与太阳等恒星不同,M矮星在年轻时经历了特别活跃的时期,在过去几十年中,它们发出的X射线和紫外线辐射量有所增加。

这种辐射可以迅速剥离附近的大气。这项研究指出,如果一颗行星围绕一颗特别活跃的年轻恒星运行,即使它有着类似地球的大气层,也可能在一百万年内完全失去大气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太阳系八大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有哪些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八大行星是天王星、水星、木星、土星、金星、地球、火星以及海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

海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体积是太阳系第四大,但质量排名是第三。

水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

土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于第六,体积仅次于木星,并与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气态巨行星。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距离太阳0.725天文单位,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公转周期为224.7地球日。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也是宇宙中人类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火星是太阳系中由内及外的第四颗行星,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恒星和行星的区别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恒星行星的区别包括:概念不同、层级关系不同、能量方式不同等。

恒星和行星都是宇宙中的星体,人类用肉眼看上去都会发光,可是有不少人不知道如何区分恒星和行星,那么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概念不同

1、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

2、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2

层级关系不同

1、恒星是做自行运动。

2、行星环绕着恒星运行。

3

能量方式不同

1、恒星会在核心进行氢融合成氦的核聚变反应,从恒星的内部将能量向外传输,经过漫长的路径,然后从表面辐射到外太空。

2、行星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4

恒星是一种由发光球体的等离子体,通过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夜间,从地球上肉眼可以看到许多其他恒星,由于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很远,因此它们在天空中显示为多个固定的发光点。

5

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在2006年以前,冥王星还是被当做行星的!但是后来被踢了出来,九大行星就只剩下八大行星!那么为什么它会被踢出来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看!

新定义: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所以,冥王星就这样被踢出了行星家族!

什么是行星?行星的定义

行星(A planet)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传统的行星定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太空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已知最热的行星(摄氏2040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寻找第十颗行星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寻找第十颗行星

六十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是,到底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事情还得从海王星说起。

在海王星和冥王星未发现之前,人们只知道有七大行星。当时,天文学家已经建立了一套理论,利用它可以精确地算出行星在天空中行走的路线。他们发现,其他行星的行走路线都与理论符合得挺好,唯独天王星,实际行走路线与理论不一致。于是他们大胆推测:在它的外面可能还有第八颗行星,因而影响了它的行走。但是,星海茫茫无边,该怎么找呢?

当时,有两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过艰深的演算后,分别都算出了这颗星的位置。人们根据他们计算的结果,真的从望远镜里找到了这颗遥远而暗弱的行星。它就是海王星。“笔头上发现的行星”顿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在这之后,天文学家很快又发现,海王星的路线也有偏差。于是他们再次推测有第九颗行星的存在。不过这次在计算和观测上的困难都比上次要大得多,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冥王星才在 1930 年被发现。找到了冥王星,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因为海王星在扣除冥王星的影响后依然还有偏差!因此很多人相信,外面一定还有第十颗行星的存在。当然,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他们分析认为,偏差是由于理论的不完善造成的,太阳系的分布状态已不容许有第十颗行星的存在。为此,争论至今没有停止过。 与此同时,另一种在太阳与水星之间寻找第十颗行星的方法也在积极进行。不过。这一方法在数十年观测无结果后,已逐渐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即基本否定了水内行星的存在。

但是,冥外行星是否存在的看法依然大相径庭。近年来,偶尔也有些石破天惊的关于发现第十颗行星的消息,然而由于证据不足,都没有得到承认和肯定。

到底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我们分析。假如有,那也必定非常暗弱,用当今最先进的望远镜来找仍然十分困难。因此,只有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有了相应的理论水平和观测条件时,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因此,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是个悬而未解的谜。

展开阅读全文